最高法修改民事诉讼证据规定,落实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
今天上午,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,发布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<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>的决定》。进一步规范民事诉讼主体的行为,落实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。
《修改决定》共115条,根据《修改决定》重新公布的《民事证据规定》共100条。内容包括:完善当事人、证人具结和鉴定人承诺制度以及当事人、证人虚假陈述和鉴定人虚假鉴定的制裁措施,推动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的落实。
《修改决定》根据《民事诉讼法》的精神,在《民事诉讼法解释》的基础上,一方面对于当事人接受询问时的具结和证人作证时具结的方式、内容进行完善,增加规定了鉴定人签署承诺书的规定,以增强其内心约束;另一方面,对于当事人、证人故意作虚假陈述以及鉴定人故意作虚假鉴定的行为,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,以促进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的落实。
针对当事人、证人故意作虚假陈述,这次《修改决定》到底做出了哪些措施?以下是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郑学林法官答记者实录:
从长期的民事审判实践来看,民事纠纷、民事案件很多是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不诚信的行为引发的,所以很多案件就是因为一方不诚信引发,在诉讼中一方当事人或者双方当事人,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,往往会提交对自己有利的证据,陈述对自己有利的事实,对对方有利的事实、对对方有利的证据,他往往不提供。
2012年《民事诉讼法》修改,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。诚实信用原则本来是民法的一个基本原则,但2012年《民事诉讼法》修改的时候也把这个原则引入到了民事诉讼中,要求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也要遵守这个原则。但从审判实践来看,不诚信的行为、不如实陈述、不提供证据的情况还是客观存在的。这种情况的存在,严重干扰了民事诉讼的秩序,影响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实的客观性、准确性,影响对当事人民事权利的保护。随着我国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,这种情况有所缓解,但在很多案件中还存在的,也是民事审判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《修改决定》从两个方面考虑,规制当事人的诉讼行为。
第一是事前,加强事前的约束。在人民法院就案件事实询问当事人之前,责令当事人签署保证书,并口头宣读保证书的内容,保证据实陈述,没有隐瞒、歪曲、增减,如有虚假陈述应当接受处罚等,增强对当事人陈述之前的心理约束。其实在起草原《民事证据规定》的时候,曾经有一种观点和意见“证人、当事人宣誓”,但是后来考虑到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、社会文化的心理,没有规定这方面的内容。
第二是事后落实,加强事后处罚。明确“当事人对于案件的事实具有真实陈述和完整陈述的义务”,违反这项义务,故意作虚假陈述,妨碍人民法院审理的,人民法院应当根据《民事诉讼法》规定的妨碍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规定并对其进行处罚,对于出庭的证人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,证人作证也要作出一定的规范。通过这些规定,可以更好的规范民事诉讼秩序,促进当事人诚信诉讼,保证人民法院正确的查明事实、分清是非,正确的作出裁判。
相关阅读
♚
☞ 记录信用中国 ☜
点击阅读☝源点3年☝推文总目录
公益 | 有益 | 有趣
欢迎加入我们的作者队伍
与15000+读者分享见解
点击阅读《修改决定》全文